首页 两轮车 三轮车 汽车 头条 报价 推荐 资讯 焦点 品牌 技术
首页 >  资讯 > 

摘一段《中国转磨起源与传播诸问题初探》中的总结-全球新消息

2023-04-03 16:25:30 来源:观察网


(资料图片)

【本文来自《磨盘演化史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
摘一段《中国转磨起源与传播诸问题初探》中的总结,和我写的思路类似但更加详实

作者傅文彬、赵志军,观网风闻有全文转载

小麦传到中国后,逐渐影响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格局[52]。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,东周时期以后小麦在北方人群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出现明显变化,开始步入主粮行列[53];战国晚期以后,多种现实原因促使麦类作物在中国北方(从局部地区开始)的多种作物种植制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[54]。战国秦汉时期,小麦在人们食谱和种植制度中地位的不断提升,可能对转磨技术的发明以及快速发展产生了特殊的推动力。

面食的方式对于小麦此类“粗粮”争取“食客”的青睐尤其重要,小麦面食的产生与发展,或许是一个必然结果。本质上,无论是长期被偏爱的、脱壳而食的粟黍(此类作物也包括南方的大米),还是作为“后起之秀”的小麦面食,都属于细腻的主食。它们与中国的“蒸/煮烹饪传统”一样[55],应归于同一个长期稳定的主食传统。而帮助小麦这一外来作物加速融入中国原有主食传统的,正是内地类型的转磨技术。

相比之下,地中海世界的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。除了悠久的麦类作物种植传统,其面食历史同样久远,距今一万四千多年前的Shubayqa 1遗址已发现了目前最早的面包[56]。研磨工具方面,地中海世界长期使用的是各类石磨盘[57]:古埃及人使用马鞍形的石磨盘加工麦类作物;后来地中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奥林索斯磨(Olynthus mill),并向其他地区传播。至公元前5世纪,地中海西部地区出现转磨时,当地已有数千年的麦类作物种植历史[58]。在这一时期,同样不属于小麦起源地的地中海西部与中国内地地区的区别在于,这里没有强势的本土谷物与小麦竞争,在转磨出现前也有了比较成熟的磨粉技术,甚至可能在较早的时期就有了面食习惯。结合前文的民族考古材料来看,在普遍种植麦类作物、早已存在面食基础的地中海世界,地中海类型转磨的发明初衷可能不是追求更细腻的主食,更多地是为了提高磨粉效率。

关键词: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上一篇:文明交通融入日常管理 市民交通守法率保持在95%以上

相关新闻